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筆記」流程圖

當一位UI設計師,必須跟RD進行溝通,因此良好的流程圖就是UI與RD的溝通的橋樑,

以下為相關流程圖的概念
http://heidixie.blog.sohu.com/219290540.html
http://heidixie.blog.sohu.com/222277336.html

知道每個流程圖式所代表的形狀,我想繪製流程會比較容易了解並上手....
http://mit1.meiho.edu.tw/%2Fself_store%2F24%2Fself_attach%2F%E6%B5%81%E7%A8%8B%E5%9C%96%E7%AC%A6%E8%99%9F%E6%84%8F%E7%BE%A9.pdf
http://free.com.tw/flow-chart-symbols-and-usage/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書籍閱讀心得」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譯者:鍾玉玨、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這本書帶領我們了解習慣對於我們生活周遭有重大的影響,很有趣,不禁想起自己為何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前的自己無法抗拒炸物、冷飲,卻因為為了治療臉部痘痘,毅然決然的改變,這樣的改變我得到了獎賞,也就是身材變苗條了、臉變平了。合乎書裡所講的改變習慣原則「有了獎賞,會迫使自己改變習慣」。

然而也因這本書我開始想實施讓自己的房間變整齊,實施每個禮拜需整理房間一次,讓整理房間的行為變成我的習慣,不過...似乎成效不章呢! 我應該要讓自己把整理房間的獎賞加強才對,不是只有整理房間心情好而已,還要更有實質的獎賞才能逼迫我努力整理房間(笑)。

另外,書中有位海瑟頓講到一個不錯的觀點,「讓小孩子去學音樂、運動並不是為了讓他當音樂家或運動選手,重點是要讓小孩子因這些活動而學習自我規範的力量」,對本人而言,自我規範的意志力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引發很多層面的事情,例如時間管理,時間管理做得好,走的路會比其他人還要的順遂。

整體來說,這本書是很好讀的閒書,以故事案例讓我們容易了解習慣的力量,同時也會警惕自己現在正慢慢形成的不良習慣要趕快改掉!!

補:後來自己再次的思考為什麼無法持續整理房間,發現是因為我沒有給自己一整天的時間處理家務,沒讓自己有緩和的時間休息,這就是為何我無法習慣一個星期整理自己房間的問題,目前我已經實施兩個禮拜了,希望之後能夠持續下去:)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英文學習」FunDay 英文學習

雖然現在面臨碩論提報,但也不能把讀英文的習慣給抹滅,只好讀個有趣的輕鬆英文小品來放鬆自己,說不定可瞬間提升自己的生活英文能力,習慣英文的文法邏輯。

URL:  FunDay

如果看不懂英文單字,也要開始學習用牛津字典了,逼迫自己看英文的解釋。
URL: 牛津線上字典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兒童行為觀察法_事件取樣法

兒童行為觀察法_事件取樣法
校閱者:林惠雅
1990年10月
出版社:心理出版社

        觀察法的所實施的方式非常多種,在本人的碩論中,以事件取樣法為主,針對本人所研究的主題而選擇此觀察法,是因Effects of repeated exposure to a humanoid robot on children with autism的學者他所使用的質性方法是只觀看被編碼的行為記錄,發現同樣的模仿行為卻有不同的實施過程,因此讓本人決定以相似的觀察原理-事件取樣作為本人研究主題的質性觀察法。

        所謂的事件取樣法,它常用於觀察兒童的行為,為一種質性觀察法的一種方法,主要為觀察被觀察者所不常發生的行為,利用代碼來分類行為以及文字描述來做記錄,節省記錄大量資料的時間,只針對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作探討,屬於一種等待事件發生並給予記錄的觀察取樣法,此觀察法的使用原則包括:
1. 必須清楚指出與定義所要觀察的行為 
2. 需足夠了解所要觀察的行為,才知道是何時何地才能適合觀察  
3. 確定所要紀錄的內容有哪些  
4. 需設計簡易使用的記錄表。
然而為了得知所觀察的行為記錄是否具有研究的信度,可透過不同觀察者去針對同一個事件做記錄,檢查彼此之間的記錄是否一致性,而觀察者本身則是在不同時段裡針對同一事件進行兩次以上的記錄來偵測信度。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論文文獻」Effects of repeated exposure to a humanoid robot on children with autism

Effects of repeated exposure to a humanoid robot on children with autism
Robins, B., Dautenhahn, K., Te Boekhorst, R., & Billard, A. (2004). Effects of repeated exposure to a humanoid robot on children with autism. Presented at Cambridge Worshop Universal Access and Assistive Technology (CWUAAT), 22, 24.
URL:https://wiki.inf.ed.ac.uk/twiki/pub/ECHOES/MultiModalInterfaces/Robins2004.pdf

此論文主要是針對鼓勵自閉症兒童模仿以及社交,透過影片來觀察自閉症兒統的眼睛凝視觸摸,模仿等行為來進行評估。

受測者:4位英國小學自閉症學童,分別為5歲、六歲與二位 10歲兒童
受測地點為兒童熟悉的教室,使用的機器人為Robot(圖1)
圖1
Robota擁有2種編成模式:
1. 「跳舞模式」:利用三種不同類型(童謠、流行音樂、古典音樂)的音樂讓它跳舞。
2. 「魁儡模式」:讓施測者利用筆電來操作Robot的手臂、腿或頭部。

每一次的實驗中,施測者將Robot放到房間的桌上,利用筆記型電腦操作與兒童互動,只要讓兒童感到無聊與厭煩就會將他們帶離房間,平均測驗3分鐘甚至5分鐘,測驗的難度為簡單到複雜,主要是以漸進式的方式讓兒童與Robot互動。
實驗的互動方式分為三階段:
階段一:為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將Robot放進黑色箱子裡,使用跳舞模式(四肢與頭部跟著音樂節奏)與兒童互動,大部分兒童都是做在地板、椅子上,偶爾會離開椅子與Robot緊密互動,此階段實驗是為了讓兒童熟悉機器人,照顧者不會給予指示或任務給兒童,只會給與簡單的小型口語鼓勵(ex.看,這是什麼?),除了只有當兒童要破壞Robot時,照顧者與研究者只能在旁邊觀察自閉症兒童,研究者不主動與兒童溝通也不解決兒童的回應。(圖2)
階段二:讓照顧者移動自閉症兒童的肢體,研究者利用筆電控制Robota學自閉症兒童的動作(兒童看不到研究者操作Robot)(圖3)
階段三:讓自閉症兒童與Robot一起互動、模仿,模仿角色互換且困難度由簡至難。(圖4)
圖2
圖3
圖4
實驗者透過影片去分析4種行為編碼,分別為
1. 眼睛注視(注視Robot)
2. 觸摸(兒童觸摸Robot任何部位)
3. 模仿(包括直接模仿機器人的動作、延遲模仿、回應機器人的動作並且企圖模仿機器人的動作)
4. 接近(兒童接近與停留Robot身旁)

之後使用量化分析,總結所有的受測階段,觀看受測者101天的行為變化,撇除第八天自閉致兒童做在椅子上觀看Robot的注視因素(對玩具的新穎性)以及忽略前兩階段的實驗,自閉症兒童B.B.其餘的行為都有上升跡象(圖5)。
圖5.受測者B.B.
在圖6部分將看到自閉症兒童T.M.在92、94天的注視、接近與模仿行為逐漸增加。
受測者T.M.
之後觀看4位自閉症兒童在模仿與觸摸行為統計部分。
在圖7部分會看到自閉症兒童的模仿行為有增加的趨勢,另外在圖8中的受測者E.M.與T.M.在觸摸行為有明顯的增加。
圖7 模仿行為數據
圖8 觸摸型為數據
因定量分析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並不能觀看自閉症兒童的社交互動技能,因此需做質性分析,以下給了一個非常短的片段描述(長度約32秒), 這影片是由第二、第三試驗所得來的。是從一為兒童的實驗...., 這表現出類似像互動的技能(圖9)
圖9 質性數據
從圖9來看,這些動作是沒辦法在量化分析所看見的,且讓研究者感到非常震驚。

結論
此研究別於其他學者只讓自閉症兒童接觸一次或幾次機器人,採用長時間重複測試,讓自閉症兒童花時間探索機器人以及與人互動空間,在某些情況下,兒童為了與他們老師互動,兒童們開始使用Robot做為中間人或做為共同關注的對象。研究者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感想
此篇論文帶給了之後要做相關研究的我一些研究啟示與重點,雖然量化可以計算兒童的行為次數,但是重要的質性觀察也是必須的,因為質性可以觀察到量化的數據所不能看到的現象。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英文學習」英文口說

不管怎麼說英文,嘴巴一樣很殘,甚至發音不正確.....該如何矯正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感覺要上正音班了)....朋友給了「貼上自己想講的話,可以聽到不同發音的講法」的網站,讓我改善報告英文PPT的口音問題,希望我的發音能好好改善....

http://www.acapela-group.com/text-to-speech-interactive-demo.html